2025年5月8日下午,在南苑E100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以“加强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实践与思考”为主题的实验室安全讲座,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安全与环保中心彭华松副主任主讲,吸引了来自二级学院(中心)的实验室安全负责人、师生代表等130余人参与,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邢寰宇主持讲座。
邢寰宇强调实验室安全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生命线。他回顾了教育部办公厅《关于做好2025年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》及上海市教委相关视频会议精神,指出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需“提高政治站位,强化责任落实”,以“全过程、全要素、全覆盖”排查我校实验室隐患,重点加强易燃易爆、剧毒化学品及生物安全风险防控。他指出学校自2024年6月落实教育部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要求以来,已初步完成分类工作,但仍面临管理精细化挑战。此次安全文化月将通过系列培训与演练,推动安全管理向纵深发展。
保卫处副处长慈兴强与彭华松共同为二级学院(中心)实验室安全管理员颁发聘书。邢寰宇强调:“聘书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责任。”他勉励安全管理员以专业能力落实分级分类管理要求,紧盯危险源动态管控,切实守好安全防线,为实验室安全保驾护航。
接下来,彭华松作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专题报告。他结合某高校镁粉爆炸和某高校铝镁爆燃等典型案例,剖析了事故隐患根源。彭华松提出,“高校需构建双重预防机制”——通过动态风险辨识、分级管控清单和隐患排查治理,将风险遏制于萌芽阶段。针对“酒精灯操作隐患”,彭华松建议建立标准化操作培训体系,并强制配备防火毯与灭火器;对于“学科交叉实验室分级难题”,他提出“以实验风险定级、以学科特性施策”的差异化方案,例如生物医药实验室需强化生物安全管控,而化学实验室则重点监控危化品流向。此外,他强调实验室安全管理需从“静态管控”转向“物+实验过程”动态评估,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危险源实时监控,为安全管理注入科技动能。
在交流环节,师生围绕一级实验室的管理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、实验室高温设备处置等实务问题展开讨论。现场师生纷纷表示,专家解答为日常管理提供了清晰路径。
此次讲座是学校深化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。近年来,学校以“安全文化月”为载体,通过颁发应急救援药品、安全标识卡等物资,提升师生应急能力,结合常态化培训与信息化平台,构建“预防-管控-应急”闭环体系。“安全无小事,须臾不可松懈”,学校将持续推进安全培训全覆盖、风险管控精细化,并将实验室安全纳入学科考核体系,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。